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然vs培育:零售层面的“不恰当竞争”及其他

天然vs培育:零售层面的“不恰当竞争”及其他

2022-10-24浏览量:1760

信息导读:

本文转载自钻石观察

上面这张图出现在昨天(10月20日)由Avi Krawitz发表的文章中。该文借用了近日的一场研讨会,讨论了几个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包括:

1. 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零售层面正在发生的“不恰当竞争”。

2. 大颗粒与小颗粒的选择。

3. 为什么很多下游零售商还不愿意选择培育钻石?

4. 行业到底是缺货还是缺人?

原文较长,且内容互有重叠,因此我们整理出了以上四个板块进行解读,业内伙伴可以按需阅读和参考。

不恰当竞争

之所以用“不恰当”来描述这类出现在零售层面的竞争,是因为竞争中的确有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元素。不过既然已经发生,那就不妨平心静气地听一下研讨会上的观点。

英国投行Panmure Gordon执行董事及大宗商品分析师Kieron Hodgson认为,目前在零售层面出现了一些商家,他们将天然钻石描绘成“对行业没有好处的东西”,同时将培育钻石说成“道德的替代品”(ethical al|ternative)。Hodgson表示自己会因为这种现象感到沮丧,因为传播者们并没有看到,天然钻石矿业给一些原本没有收入的社区带来了生活优化,并且这种不信任感一旦融入消费者心理,将会很难扭转。

他的说法得到了一些人的共鸣。

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同时出现在零售市场上了,但两者之间实际上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相互蚕食。2021年两个市场都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戴比尔斯Lightbox商业总监Nick Smart认为,两类钻石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势头将会持续下去,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向市场引入培育钻石对行业是有利的,因为此举扩大了整个钻石珠宝市场的蛋糕。

总而言之,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和谐的关系。

大颗粒与小颗粒

研讨会上有不少成员觉得,培育钻石市场的增长始于消费者的意愿,而零售商只是对这种意愿做出了反应。

其中一个意愿就是追求更大的颗粒。我们现在熟悉的那句“现在的1克拉就是新的2克拉”,源自被巴菲特收购的Helzberg公司前执行官Beryl Raff。她在三月份的迪拜钻石大会上提出了这个观点,并得到了业内的认同。然而这是否与一些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呢?我们不知道。或许,从小颗粒(俗称“米粒钻”等)市场的变化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培育钻石市场发展初期,甚至直到今天,依旧有人坚信小颗粒是主要的成长板块,尤其是Alrosa受到西方的制裁之后,他们认定天然钻石的小颗粒的供应会受限,从而将培育钻石小颗粒推向新的需求高度。然而Hurwitz的观察结果是,现在市场上其实并不缺少小颗粒天然钻,珠宝商也没有普遍转向培育钻石。甚至,目前要获得稳定的小颗粒培育钻货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这一点,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包括上游厂商的产品结构调整、下游品牌公司对于原有客群的维系、俄罗斯小毛坯的实际流通能力等等。我们之前的文章有所提及,此处不做赘述。在Krawitz的文章中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解读,不过他确实提到了关于“上游厂商更倾向于制造大颗粒钻石,以获得更大利润”的可能性。

所以,消费者倾向于大颗粒、同时小颗粒供应并不稳定,这究竟是由终端需求引起的,还是由零售商的工作推动的,或者是由生产端的倾向性导致的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牛鞭效应”。

零售商的选择

对于零售商,尤其是达到一定规模的零售商而言,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零售商难以获得稳定的、规格齐全的培育钻石供应。虽然优质的生产商可以为规模更大的、付款状况更好的公司客户提供定制产品,但这些产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从而很难满足下游持续的需求。这一点也导致了一些零售品牌在做出选择时存在犹豫。

当然,我们应当相信,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之后,这种情况迟早会改变。

缺货?还是缺人?

文章中说,在2016年~2018年之间,当我们讨论培育钻石时,大部分都集中在K色的段位,而现在大都是G/H色以上。假如涉及高温高压法,那基本就是D/E色了。所以,在局部区段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缺货现象。

与此同时,Nick Smart(Lightbox)也承认,现在业内确实出现了短期的供求不平衡。这种短期的不平衡在行业发展初期是很明显的。

不过,Hurwitz(MVEye)有一个观点比较中肯且独特:现在培育钻石行业里真正短缺的,是从事研发的科学家。科学家(或称“研发人员”)能决定厂商制造和供应的产品是否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目前存在巨大的知识短缺,而这一块的补充速度并不像某些公司认为的那样快。”

在之前的一次研讨会上,他曾经就这个问题和Amish Shah(ALTR执行官)有过辩论。后者认为,对于印度而言,科研人员的数量并不是第一位的,扩量才是制造业当前的首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做评述。

这是因为缺货还是缺人?也许两者都有关系吧。总之,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很多东西还需要慢慢调整。

以上为我们整理和解读的内容,请业内伙伴谨慎参考。

0
留言区

留言板

还没有内容,赶快发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