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玻璃纤维增强网片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

玻璃纤维增强网片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

2025-03-20浏览量:924

信息导读:

一、行业概述




中国玻璃纤维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1946年“中国玻璃纤维工业社”在上海挂牌,预示着中国玻璃纤维行业正式起步。1956年,国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玻璃纤维工业发展规划。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玻璃纤维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97年-2003年,产量由18万吨急剧增加至45万吨。21世纪以来,中国玻璃纤维产量逐年增长,2011-2015年,国内玻纤产能已达到全球玻纤总产能的一半以上。行业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例如南通哥班玻璃纤维制品有限公司、江苏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通辉鑫玻纤制品有限公司等。

磨料磨具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半导体,稀贵金属加工等新兴行业。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兴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精密磨料磨具的需求增长,例如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对磨料磨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玻璃纤维增强网片,属于“六基”高性能低成本耐碱玻璃纤维领域,并属于制造强国的新材料领域内产品。产品通过将拉丝成型的玻璃纤维丝送入浸渍处理池中进行浸渍处理形成玻璃纤维纱,退绕、合股、整经、织造,织成玻璃纤维网布。

玻璃纤维增强网片是一种高性能材料,由玻璃纤维砂轮网布涂覆改性树脂(如酚醛、环氧等)并经过烘干、冲切工艺制成。根据需求,可复合无纺布、黑纸或皱纹纸以增强其性能。网片具备卓越的抗拉强度和抗挠曲性能,能很好地与刚玉、碳化硅、金刚石等多种磨料结合,同时在磨削和切割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耐热性。因此,它被广泛用作各类高性能磨料磨具的理想增强基材。

2023年我国砂轮片行业产量27.4万吨,行业需求量21.1万吨;2024年,我国砂轮片行业产量28.1万吨,行业需求量22.3万吨。2023年我国砂轮片行业市场规模为45.4亿元,2024年,我国砂轮片行业市场规模为47.2亿元。玻璃纤维增强网片作为砂轮片中的增强材料,占比达到砂轮片生产成本的12.5%左右。

根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玻璃纤维纱总产量达到756万吨,同比增长4.6%,连续两年保持低速增长。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中国玻璃纤维企业正在逐步走出恶性竞争。

2024年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企业(不含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2023年降低0.5%。利润总额约为61亿元,同比下降38.0%。但考虑到2024年全行业已经对部分玻璃纤维纱产品实施多轮小幅恢复性提价,行业整体回暖迹象明显,2024年行业实际主营业务利润已经基本实现阶段性筑底。

2025年2月下旬起,行业多家企业对玻璃纤维细纱及电子布等部分产品启动调价,主因是产品长期低价导致企业亏损,叠加原材料与能源成本上涨。供需层面,行业自2022年无新增产能,供给增量有限;需求端受AI、5G、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拉动,市场逐步回暖。此次涨价标志着玻纤行业结束近三年低谷,进入新周期,但也要考虑涨价后,产能扩张再次造成供需失衡的情况。

2024年1-12月,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累计出口量为202.23万吨,同比上升12.56%;出口金额累计28.08亿美元,同比上升5.37%。出口量居前三位的是玻璃纤维无捻粗纱、长度不超过50毫米的玻璃纤维短切原丝、玻璃纤维制化学结合毡。

2024年1-12月,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累计进口量为10.33万吨,同比下降12.31%,进口金额累计为8.96亿美元,同比上升12.85%。

二、行业现状与机遇





供需结构失衡:2023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低端网片价格竞争激烈,而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政策引导升级:2023年以来,国家发布《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政策,鼓励玻璃纤维行业开展节能降耗改造,限制低端产能,鼓励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产品。推动行业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型。
技术创新驱动:多家企业通过专利技术突破,在细分领域建立壁垒,此外,龙头企业开始布局智能化生产线。
国际市场机遇:全球磨料磨具需求增长,特别是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的旺盛需求,多家企业凭借性价比与质量稳定性扩大出口份额。
三、产业链剖析:下游应用广泛




玻璃纤维行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上游对应矿石(叶腊石、高岭土、白云石等)、化工(纯碱等)、能源等产业;中游为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企业;下游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电子电气、环保及一些新兴产业等。
下游应用市场规模仍具备长期成长性,传统市场中汽车、风电、电子等规模化市场需求稳定,光伏新能源、安全防护、海洋开发、智慧物流、绿色建材等新兴市场正在逐步成长。
四、国内外技术瓶颈




在国内,虽然高强度玻璃纤维增强网片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升级。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高强度玻璃纤维增强网片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产化率提升至75%,但高端产品,如高纯度玻璃纤维(SiO₂含量>99%)、高端湿法无纺布设备依赖进口;环保型偶联剂(如硅烷类)生产成本比欧美高30%-40%。工艺方面的短板体现在三维编织成型良品率不足65%(国际水平>85%);树脂-纤维界面应力传递效率仅达理论值70%;国产产品耐疲劳寿命较国际先进水平低。航空航天级产品市场被欧美企业主导,还未掌握"纳米涂层界面增强"等核心技术。
全球共性瓶颈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材料界面结合:纤维与树脂浸润度不足导致力学性能损耗(国际期刊《Composites Part A》研究显示损耗率达12%-18%);
回收技术: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回收率不足20%,远低于PET塑料的90%(欧洲复合材料回收白皮书)。
五、行业问题解决




1.产能调控优化
随着我国玻璃纤维产能持续扩展和在全球范围内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新市场拓展难以支撑中国玻纤产能继续保持快速扩张,行业亟需由粗放跟随发展模式转变到高质量发展模式。为此,需要积极争取产能调控优化政策,为行业调挡换速、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保障。
2.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水平,持续培育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更多领域发挥玻纤新材料的材料赋能作用,探寻行业发展新蓝海。
3.加强潜在市场培育
目前玻璃纤维在光伏新能源,安全防护、海洋开发、智慧物流、绿色建材等领域已经体现出较大的应用价值,潜在应用市场规模巨大。后续要重点加大对上述各大潜在应用市场的培育工作,通过汇聚全行业各方资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并借助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标准制定、应用示范和新市场规范化建设等工作,积极拓展行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结论




国内高强度玻璃纤维增强网片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产业链方面,需要加强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在技术方面,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升级。同时,政府和企业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高强度玻璃纤维增强网片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技术创新实力及国际化布局的企业将主导市场。


0
留言区

留言板

还没有内容,赶快发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