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从“艺术家”到“工匠”的路,就是“吉祥”之路(一)

从“艺术家”到“工匠”的路,就是“吉祥”之路(一)

2022-03-28浏览量:2093

信息导读:


在外人看来,郑勇是个继承家族企业的“磨企富二代”,但他给自己的标签是“磨企创二代”。

“我给自己这样的标签是因为从我接手企业后,从生产制度到人员管理再到市场渠道都重新建设了一遍,这期间走了很多弯路,经历过不少困难,绝不是‘守业’两个字就能概况的。”

“吉祥”开启

1992年,郑勇的父亲创办了“吉祥”,当时的名字还叫吉祥砂轮厂,1999年成立了如今的郑州市吉祥磨料磨具有限责任公司。

与很多因为熟知而进入磨料磨具行业的专业人士不同,郑勇的父亲是个外行人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带着“摆脱贫困,让家里过得好一点”的想法,加之当时周边出了砂轮小作坊没有别的产业,就“大胆”地创业,创办了“吉祥砂轮厂”。

开始时,吉祥从一台机、一个人起步,只做一款产品——100*6mm的环氧树脂角磨片,即便只有一种产品,做起来仍不容易。没技术,没资金,没市场,厂子的经营十分不易。

那时树脂只能按公斤采购,磨料也是一次只能买几袋。请不起工人自己亲自摸索试验研究,从混料、手刮片、煤烧土窑……一点一滴做起。那段日子回想起来至今仍刻骨铭心。

 

郑勇说,吉祥初创期的销售情况不是很好,但即便如此,父母依然坚定不移的扎根工厂,而能让企业一直生存的根基是产品优良的品质。虽然当时手里资金不足,但在原材料选择上,老董事长仍会选择高品质高标准的原材料。“做好产品”不仅为吉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成为了日后影响郑勇经营理念的圭臬。

1999年开始,虽然企业的业绩没有大幅提升,但是已经走出了家庭作坊的雏形,逐渐规模化了。这之前,吉祥搬了两次家,规模也不断扩大。

2008年,郑勇正式接管公司,他坦言,这时的公司仍称不上“正规”,只能说初具规模。当时厂里有一条隧道窑,3个箱式炉,10多台压机,还都是比较老旧的双工位手动设备。

起初郑勇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也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建树,然而2007年父亲身体异样,加之自己是家族的独子,责任、使命、担当让他不得不接班。

从美术学院到磨料磨具领域,这个跨界的幅度不是一般大,与很多接班人一样,郑勇起初心里也有过“挣扎”。2007年8月份,他独自一人一单车骑行西藏,到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完成了一个梦想,了却了一桩心愿,也将之前的生活做了一个小结。10月份回家开始进入企业,2008年正式以总经理的身份接管企业。

起初的7、8年,郑勇一直很痛苦,痛苦的不是自己的艺术家梦想没去实现,而是在企业管理上,对技术、对管理、对市场、对运营都不够了解,没能力让企业在短期内有太大起色,他用“磨练”两字形容了当时的状态。

“我接手的企业真的就只有一个大框架的‘厂子’,没有所谓的团队,如今的管理团队,销售团队都是后期慢慢建立起来的。我进入企业时没有过渡阶段,直接就上任总经理的职位,不懂产品、不懂技术、不懂行业、不懂市场、不会销售、不会管理、不会运营、不会财务……一切都是空白。多亏当时还有几个合作较稳定的客户。”

开始管理企业的头几年,郑勇像个陀螺一样旋转。

“上班头两年,只要在郑州,每天在企业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然后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就到公司,熟悉各个岗位工序技术和流程。另外做的一件事就是背个包全国跑市场,先把老客户跑几遍,又把国内大家熟知的五金市场都跑了个遍。在这些年里,我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特别是省会城市和其它重要的五金城市。在跑市场期间,我认识了一些行业同仁及前辈,也有机会去优秀的企业学习交流,学到了不少东西。在与客户、同行的接触中,我慢慢地了解了行业,并不断摸索着吉祥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期间我走了很多很多弯路,可以说是比重新做了一个企业还艰难。”

为什么执着于先跑市场,而不是在企业理顺管理?对此,郑勇给了这样的解释。

“因为是行业小白,所以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我才能知道吉祥的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档次,市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知道后续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


0
留言区

留言板

还没有内容,赶快发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