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只为炫丽的超硬人生
信息导读:
——访85岁的金刚石行业先驱之一方啸虎老先生
方啸虎老先生在超硬行业的知名度是家喻户晓的,几次会议上的愉快交流更让我们想对这位超硬行业的学者有进一步的了解。曾向其约过几次采访,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近期的一次电话问候,再一次提起采访事宜,没想到这次一拍即合。我们约定在十月下旬,选择了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天气凉爽了许多。到了杭州临平,他安排了车子在高铁站口等我们,直驱他家。一见面可以看出,85岁的老人家,精神矍铄、反应敏捷,一阵寒暄后,缓解了气氛,亲切之下又让我们对其多了一份尊重。
随即方老带我们进到室内,房间窗明几净,布置得简单朴素。电视机旁有一对竹简特别显眼,上书“几百年人家无非行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打开北边小房是他的书法室,陈列着他重要的奖状、奖品。尤其醒目的是两个1978年科学大会奖(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2#及2#含硼新触媒试验)和一个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金刚石地质岩心钻探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大致浏览后,我们随着方老进入他作为日常接待室的书房。书房里满墙的书柜,里面摆放着他往昔的著作以及平时常阅读的书籍,从书本被翻看的破旧程度中不难看出他爱看书学习的习惯。常言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难怪无论是做事还是谈吐,方老都散发出一种学者气息。
言归正传,要采访,我们自然也做了些“功课”。
他查找到新的矿物亚种—锇铱钌矿、用“物相方法”确定“中-重稀土”为独立矿床。
他除了获得国家大奖外,还有其他30多项、省、部级奖项或鉴定。
他获得了27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主编近10部行业书籍。参加4部行业书籍编写工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170多篇论文。
他1971年初开始潜心于超硬材料与制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工作。领导并参加了冶金、有色系统第一颗高强度粗颗粒人造金刚石的研制。在促进超硬材料行业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
了解到我们对其“跨界”比较感兴趣,方老随即用略显平淡的语气谈起了他从事金刚石的“人生”。
积累不断解决实际问题
方老在超硬材料行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科研到生产到教书育人再到服务行业,无论工作性质如何改变,他一直都始终如一认真负责,所有项目都非常仔细地观察,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总愿意把这些问题总结出规律,并提升为理论去认识。当然理论必须经过反复验证,且在各种环境中都能适应的。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述: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所以他提出的理论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他提出的“相对低温低压”和“相对平衡”理论,及许多概括性工艺,至今都还在行业中运用。
1963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方老被分配到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从矿床室→岩矿室→勘探室开始了科研生涯。不管怎么变,他都把自己当做一名小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他的话说:组织叫干啥,我就干啥,一切服从分配。然后尽最大努力干好它!
仅仅工作三年内,作为普通技术员的他就发现了新的铂矿矿物亚种-锇铱钌矿。
当时在陕西陕南的超基性岩中发铂族元素,冶金部决定落实单矿物查找。前期实践中看不到单矿物,毕业没多久的他突然想起大学阅读课外书时,提到过此类元素的矿物可能出现固溶体,沿着这个思路,果然找到了难溶的且比重很大的小球。后回北京用很精密的设备、仪器检测后,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被认定为新的矿物亚种,后定名为“锇铱钌”。
工作后的第五年,他在没有任何资料的前提下独创了一套新的找矿方法——用物相方法查找中-重稀土矿物,并喜获成功。此方法还被上级认定为稀土矿床储量的计算依据,为我国中-重稀土矿产资源确立了地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稀土矿产第一大国,稀土资源是军事、高新技术不可缺的战略物资,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已经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也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好处。
1971年,他从岩矿室被调到本所(院)勘探室,从事人造金刚石全流程工作,兼管金刚石钻头课题组,任金刚石大组组长。接到调令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超硬材料成为了他工作的重心。
1972年,由机械部磨料所牵头,从各部抽人组成宣讲团前往全国各大区、各省(市、区)宣讲人造金刚石应用的优越性。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西南/西北组,利用自己的知识及边干边学的方法,行程上万公里,没有任何休息时间,为那些大型企业技术分管厂长和总工程师讲解金刚石工具的优越性。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周总理和国家计委李先念国家领导亲自抓的工作,目的就是要解决当时30多万克拉金刚石都销售不出去的难题,是国家下决心拯救金刚石行业的重大举措。方老当时作为主讲在没有资料的前提下,他认真备课、深入浅出、边学边讲,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获得一致的好评。
结束任务后,回到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所)。开始了每天12~18小时的日复一日的技术钻研工作,至今他对这段时间的“坐冷板凳”干科研工作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全国分六大区,冶金部决定每个大区都要有一个金刚石厂,每个厂都要到桂林院里进行6个月左右的培训,必须教会他们金刚石、钻头、电镀扩孔器的制作工艺,有条件的还要给他们讲基础和理论课。可谓重任艰巨。
在勘探室的七年里,他率领团队突破了多项重要关键技术。如最早限定顶锤磨削进尺深度;第一次大胆改变压机上、顶锤、叶蜡石尺寸等九项指标;第一次扩大腔体在单晶方面的创新;第一批把工频炉引入金刚石钻头生产;把六缸增压器改为单缸增压器;突破了顶锤顶面与直径比值的关系;第一次进行单腔多粒聚晶等等。
正是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他才与同仁一起推动超硬材料行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成果皆来自热爱和行业责任
半个多世纪的“故事”着实迷人,还未听够,便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老先生盛情邀请我们在家中吃个便饭。此时我们也感到腹中有点饥饿了,在方老亲切且爽朗的话语中,我们丢掉了羞涩,如同家人般和其一起共进午餐。婆婆做的是比较地道的杭帮菜,没有无锡的甜,口感更迷人。美食一顿后,老先生告诉我们,他中午有午休的习惯,让我们不要客气,可以在家中随意看看。于是我们来到书法室打开一本本奖状,查看一个个奖杯,这些荣誉是他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的缩影,看着这些荣誉,我们对其又多了一层敬意。
方老午休后,我们再次踏上他人生的旅程,向他探听刚刚看到的荣誉背后的故事。
组织对方老增添了更多信任。1977年,组织再次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去桂林地质机修厂,作为筹备组副组长,筹建桂林金刚石总厂。面对一个员工不算多,厂况也很差的小厂,方老的第一感受不是困难,而是挑战。曾有人问他:“工作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贡献、创新……”但那时也是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大女儿在北京检查得了不治之症,从来不顾家庭也产生了矛盾。小女儿长大点后,由于很少得到父爱,在她能记日记时就写下:“父亲只把余爱留给了我”。的确,他对家庭付出是太少了。一个事业心强的人,好像都有这种气质!
有积累就会有奉献
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个信念,尽管从事着困难重重的事业,但方老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愈挫愈勇。
到桂林地质机修厂后,他先了解了厂里的设备情况,然后将各种生产用器材购买得勉强够用,为接下来的生产工作做好基本准备。即便已经非常节省了,但3万元的经费还是让厂党委张书记心疼不已,并亲自找他说:“我们是个小厂,不能像你在大院所钱是上级拨款的,我们的钱来得很不容易。”听过这一席话,他做了调查,原来在1960年建厂后的17年里,厂里年均利润仅0.5万元。这和院所每年有近30万元科研经费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退却,反而坚定了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
到厂里的第二年,作为原桂林院金刚石大组组长,方老参与的“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和“2#及2#含硼新触媒试验”项目双双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后来在不同年份,他与长沙矿冶院合作的“推广Ni、Mn、Co触媒新技术”获得冶金部科技成果奖,与自贡东新电碳厂合作的“金刚石专用T641型石墨片”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发有奖金、奖状……
1979年,国内正处于选用“两面顶压机”还是“六面顶压机”的讨论中,冶金部看到地质部、核工业部都在上两面顶,也下决心让方老带队去欧洲考察引进。长期的实践经验让他坚信六面顶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生产经验,于是他向部局领导分析了六面顶专用压机的优势,建议先看看其他部的进展情况,并表达了六面顶压机在10年内都不会落后的观点。事实也如他当初的预判那样,没过几年,六面顶压机在国内开始大型化发展。
此后在厂里的10余年,他从筹备组组长做到了车间主任,1983年由于工作的需要,组织严格考核后,直接任命为厂长,但他并不愿意承担此任务,他愿意担任总工程师。与工作组组长沟通了十余天。最后工作组组长摊牌了:你还是不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不要服从组织安排,他无语了。工作组组长又仔细做工作:这是经过广泛的民意测验,又经过组织讨论决定的。他想:既然承接了任务就一定要做好。的确,这给了他更大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利用全面负责厂里工作条件,但始终不放弃超硬材料与制品技术工作、质量管理工作,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他在厂里提出: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本系统,面向各系统,立足南方,面向北方。这样大大拓展市场经营范围,提高了企业效益。还参与创新工作,主持或合作主持的项目多项项目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或奖励。此外,还有以后含的80项左右未申报奖项的重要技术项目。如设计犁头式聚晶钻头、全断面钻灌钻头,测定地压电镀钻头、导向扩孔钻头,带技术人员做8. 1/2英寸石油取芯钻头,参加Φ2200mm大型锯片研制等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经的修配厂在有相当高的利润后,他继续一方面扩大再生产,一方面注意改善民生生活。在广西冶金设计院的统一设计后,每年一个车间,一栋24套的宿舍,还将老职工愿意住的平房三小套改为两套,外加一小院和厨房、洗手间,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厂里被上级宣布为“花园式企业”,小厂也发展成为桂林金刚石总厂,连续实现30%以上的利润增长,产值不断攀升,这是方老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成就!1985年他就获得部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地质总局在厂里成立了厂长研究会,他出任首届会长;在广西获得第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兴桂先进工作者”……无数光环袭来。他认为压实企业实际的经济底子更为重要,他说:我交班子,要交一个厚厚实实的班子。仓库里30多年的库存报废的物品,一次性冲账。把可以按市场价做账的改为降低库存金额来做账,这样交班后马上可以兑现为利润。他说:我干工作是为职工过上好日子。若为名,按实上报一定会得到更高的荣誉。
在方老的努力下,厂里产值快速突破百万元以上。从1977年到厂,不过10余年的时间,曾经17年,年均利润仅0.5万元的小厂,1988年,成为了“自治区的百强企业”,次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企业”。这在不少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方老乘胜追击,又与同事联合申请了“发明专利”,准备第二年再创奇迹,实现利润再翻一番。没想到这却引起了局里某主要领导的“嫉恨”,在民意测查支持率87%的情况下,停止了他的工作,并让他过上“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生活。这对于干惯了工作的方老来说,简直是一种无情的“扼杀”。当时部里明文规定,凡法定代表人,处级以上干部离任时必须进行审计。但局领导偏偏不予审计,他设法前往北京,请求审计。部审计局做出安排,组织全国五个处长联合审计。经过三个月的认真审计,审计组组长明确告诉方老本人:这个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取得的这么大的成绩,主要功劳是厂长、高级工程师方啸虎的。有了结论的他,被很多地方邀请去开创另一番创新型工作。
1988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百强企业 1989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企业
人才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他任厂长时,还有两项工作,他认为不管哪个单位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是人才的培养,一个是狠抓产品质量。
他深深感到,没有人才,没有助手,事事都要自己亲自动手,这样创新效率太低。所以他出任厂长后,制定了“送出去,请进来”的基本策略。
厂里的优秀职工,只要能考到学校什么层次,就带薪送出去学习,回来服务企业;请进来,当时企业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声誉,每年想进来的达20-30人,企业根据情况,每年吸纳3-4人不等。
凡是到厂的新学生或毕业回来的学生都要由人事部门和厂领导亲自开欢迎会,同时人事部门将他们分配到相关车间、分厂进行实习一年根据表现,次年到岗,也是以基层为主。他在任期间已经有大专以上人员达70人左右,其中还有3名研究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惜这批人员在他离任时各自散去。若是留下将是一支非常有力的开发队伍。他说:人,还是要用,有事情做,他们自然不想离开。
那时,大小金刚石锯片;金刚石砂轮;金刚石微粉都初露头角。锯片已经成了企业创利的大抓手,同时还申请了企业第一个“发明专利”(已经正式授权);微粉获得自治区“百花奖”(创新奖)。
第二,狠抓产品质量。那时候,他主动请区冶金厅分管质量的处长来厂进行全员质量管理培训,实行了质检员一票否决制,对产品每件责任到人,件件到年底反馈信息质量好的就奖励。培养了数名省级优秀质检员,一名部级优秀质检员,用户看到他(她)们的签字,产品免检,直接使用。
经过几年下来,获得四项省优,两项部优。在有色总公司组织的钻头竞赛中始终名列前茅,还经常得“第一名”。在地质进行的年终盲检中,屡屡得米成本第一名。
优异成果终于带来荣誉
质量优秀,产品销售自然成了抢手货。来合作研制新产品的纷纷上门。大庆钻采院主动上门做大的石油取芯钻头,比进口钻头便宜35%;乌江水电站的钻灌钻头在他们厂诞生;西南某水电钻探队,慕名而来,要做380mm大口径钻头,全国都做不了,他们的技术力量发挥了优势,用镶嵌的方法做了全国第一个这样的钻头,后来发展成全国制作的一种方法,并在中国第一口深孔钻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钻探界一位探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耿瑞伦老先生,看完桂林金刚石总厂后赞叹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给了特定的注释!
只要自己有硬功夫,处处是我家
1991年时,金刚石总厂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方老在受到严重的打击的情况下,收到了浙江热情欢迎的商调函,他随即奔赴浙江杭州,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调到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和浙江江南贸工集团公司后,根据公司的工作安排,前三年的时间,他一边做筹划工作,一边写讲义培训技术人员。在他的指导下,公司产品质量迅速提升,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那时董事会要求按100台规划。当时全国最大企业仅38台压机,而这里第一步计划就是100台,将成为全国稳稳地最大企业。这与当时桂林总厂几乎多了8-9倍,一幅新的蓝图在他胸中燃烧。
然而,事情并未按照预设的方向发展,激情变得越来越暗。随着金刚石项目的火爆,新建的“金刚石发展公司”股东开始项目争夺大战,随着请方老来的大股东的退出,方老的工作也被重新调整。从在企业上班到回集团上班;从实践工作到理论工作,工作计划再一次被打乱,实现抱负的阵地也变换了。
于是从1994年开始,方老开始在全国开展技术性服务工作,为数十家企业提供授课咨询服务。东南西北中,到处奔波,有时在一段时间内,几个单位同时邀请,这时只能商量排排队。在时间紧张时,接触众多企业,资料更加丰富,在保护各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把一些基本概念抽调出来形成普遍规律。形成了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方老后续的著书立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开展全国技术服务期间,他担任副总或兼总工,高级工程师到教授级高工,也兼中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后)导师。也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让他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1995年与第一个研究生张龙合作,在中国有色河北四队开展工作,采用高泵压、大流量、高钻速新工艺生产,取得突破台月效千米,最高达2300m的好效果,当时中央台、日本电台播放了此消息。在1997年参加第三十届在京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专家称赞该技术为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他看到各单位在大型化过程中无序竞争,缺少指导思想,于是提认出小压机、小顶锤、适当大叶蜡石块、大腔体的设计思路,以做到物尽其用。该项措施的试验成功,降低了合成压力,为企业带来相当好的经济效益。
同一年,他提出鳞片状触媒及其生产细颗粒金刚石新工艺,在冶炼时有意识加入多量碳颗粒,车削后形成触媒微粒,反复砸成鳞片状触媒,为生产细料提供了可能性的构思。该工艺推广后,获得批量细料、晶形完整、质量最佳的产品,也为当时提高聚晶磨耗比打下三大基础之一。那时从来不讲究技术转让,只要有人认可,就很有产业化前提。这时山东东营钻采院得知消息,马上联系他,他立即派人前往,推广了该项技术。
2000年,压机普遍大型化,高产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个新问题的出现:后期温度偏高,压力偏低现象。经过理论分析,后期热量叠加,金刚石生产量增多,内压不足,需要补压。方老试验了后期补外压,并且降低温度,经过反复对比试验,效果良好,后形象地命名为“剪式合成法”,并推广全国。
2007年,他提出细颗粒-超优质细颗粒调整工艺新构思,通过采用早期快速超高升压,暂定时间短,快速升温及合成时间短等措施取得了晶体形态好,晶粒细,产量高的效果,并获得了两项专利。
……
多年来,除了技术研发方面所做的工作,方老还编著出版了近十本著作,约500万字,其中有一部分是根据内容需要由同仁写的,同时他也受邀参编了多本行业专著,担任副主任或顾问。同时还发表了100多篇有关超硬材料的学术专业论文。
如果翻看他的履历表,确实会被一个个奖项、一项项专利、一本本著作、一条条工作经历惊倒。但对于这些成就,他却表现得云淡风轻。
当我们提到:有人说你是冶金(有色)金刚石研制“第一人”;是金刚石和钻头行业“第一人”;行业先驱之一;还有人称你为“泰斗”时,对于其他称呼,方老都坦然接受,但对于“泰斗”,他是坚决反对的,他说,“泰斗”不是自己叫的,最少也是院士级,并且是公认院士的顶尖人物才有资格,所以凡这样称呼者,他会立即反驳回去。
发展就要与时俱进探索
近期,已经85岁高龄的方教授正着手两个课题:一是宝石级单晶大颗粒(含半导体材料),二是碳纤维用于地质钻探装备全面轻量化,后者专利已经提交给国家专利总局,正待公示中。
在国内碳材料会议上,他曾对国内外单晶大颗粒的发展形势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对比,并提出12项核心技术;5个未来发展方向;6条总结。
在“碳纤维钻探装备全面轻型化研究与应用”总课题首届研讨会议上,他曾表示,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是中国钻探行业“第一次技术革命”,而金刚石钻探全面轻量化将是对钻探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钻探行业发展的里程碑。
从其关注的课题不难发现他与时俱进的一面。
他说:我现在最关心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人才培养问题:这个必须靠自己,现在国内有关于材料的130多所高等院校,直接相关的也有30多所。其中回国学生不少,已经都在发挥作用,在西方严格封控新技术的时候。更应该充分发挥这支力量,建立更多的国家重点试验室,培养大批有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第二件大事:就是各领域近年来技术发展很快,有很多新技术、新方向、新动态值得关注。如:压机进一步大型化,控制系统的进一步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金刚石粗粒度成宝石级大单晶,细的到纳米级材料;中国各类钻探技术的发展对“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起到积极作用,金刚石功能性材料的开发应用,高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开发等等。
此外,他最近还特别关心:5G、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远程交流、VR/A、智能材料、数字经济,量子工程,智能机器人等等新技术如何应用到行业中。
以5G、6G为例,多数人只把它看作是通讯工具类的加速,但在方老看来,5G必须与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AI(人工智能)、VR(虚拟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他们集中起来,作用将是无限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大的。这正是某国要极力围堵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的一部分。
另外量子工程能否为我们的新材料和制品进行纠缠,控制新材料和制品的生产和应用,性能的特别优势,都是我们年轻一代人的重要任务。现在已经有纳米级的感应器,是否用他们来控制我们超硬材料(含新型)和制品?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50多年来,方老在超硬行业里的研究范围一直比较宽泛,正是对多行业、多领域的关注,并拿来为我所用,才最终做到了推动超硬行业发展。
他曾在简历中这样评价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在科研工作中,仔细观察、见难克难、不断探索、力求解决、进行总结,成了一辈子的习惯。摒弃异议、创建新说,始终不变。不能虚假,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极为重要!当然,眼界千万不能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凡行业相关的事情都要关注,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发展。
直到今天,85岁的方老仍活跃在超硬材料行业中,既为自己的事业拼搏,也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是下午5时,由于我们已经订好返程的车票,只得起身惜别这位可敬可佩,不善言谈。但一谈到技术问题,打开闸门又言之无尽的老人,我们起身后,他执意要送我们。一种敬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向他鞠躬话别……。当我们乘着西行的高铁追赶着西下的夕阳,最终它还是慢慢淡下去。而我们心中的长者—方老,心中的夕阳却越来越红,他将是永远不会凋落的红太阳!
后记
磨库与方老多次在行业会议上相遇,但仅限于简单的问候,一直没机会进行深入交谈,恰逢“中国人造金刚石诞生60周年纪念活动”的契机,有幸采访到他。以往对方老的了解都是来自书上、网上或是他人评价,当通过面对面交谈后,他整个人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交流中他说,自己的一生经历颇多,也比多数人更加艰辛,我问他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回顾与超硬材料相伴的50多年光阴,我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初心’吧,在我们那个年代: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初心’!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一个时代的需要、是祖国的需要!前途更加灿烂、我极度热爱的最佳选择。”
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的选择中不仅仅实现自我价值,还有行业和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如他作词的那首《金刚石之歌》中写的:
争创一流扬国威,赤子丹心家国情!
振兴中华,超硬有我!
振兴中华,超硬有我!